到底什么是 web3 ?(三)

Aug 10, 2022 at 22:55:00

前面两篇文章,我们先了解了 web3 的核心价值,透过互联网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到 web3 的底层技术和元宇宙时刻。

这一篇我们会深入 web3 的实际案例,回答一个最直接的问题:web3 能做什么?

我会尽量通俗描述 web3 发生的事情,提出一些看法和质疑,篇幅比较长,预计阅读时间需要 30 到 50 分钟。

1. 可读 + 可写 + 拥有

我们常常听到 web3 的解释就是 Read + Write + Own,每一个权限的叠加分别代表了 Web 1.0、2.0、3.0 的进化。

可读、可写比较好理解,它概括了普通用户从 PC 门户网站到移动社交网络的参与度变化。但是可拥有(所有权)理解起来很模糊,用户如何拥有数据?拥有数据之后又能怎样呢?

1.1 区分原件和副本

回想我们第一次接触 MP3 播放器的时刻,一个小盒子居然能储存几百首歌,并且可以随时更新歌单。我们深刻感受到数字化的魅力:几乎零成本复制,动动鼠标就可以复制任意音乐、电影。

在这个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数字内容的原件和副本是没有区别的,这也是造成数字盗版泛滥的原因,互联网则是加速了盗版的传播。

而所有权的作用就是区分数字内容的原件和副本。通过区块链数据不可篡改的特性,保存数据的全部历史记录,知道了历史记录也就区分了原件。

这并不是防盗版,毕竟再厉害的防盗版技术也防不住录音机。但是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只要通过所有权证明原件,那么其余的自然都是盗版了。

1.2 数字内容的价值

所有权让一模一样的数字内容拥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也就可以被人们赋予价值。这个价值取决于网络上共识的人数,100 这个数字在这篇文章里只是一个没有价值可以删除的数据,而在区块链网络里可以是无法销毁的 100 个数字货币。

当数字内容有了所有权,事情就开始变得好玩了。独一无二意味着稀缺,定价权在所有者的手上,同时所有权可以任意转移,自然就出现了定价、交易,具有了金融属性。

2. 加密经济

加密经济的加密并不是指信息加密,而是区块链技术依赖的密码学,我们先回顾两个背景知识,区块链和智能合约。

区块链就像一张巨大的、人人都可以编辑的 Excel 表格,每个单元格都有密码保护,复杂的数据也可以由 Excel 函数计算得出。每一次修改表格会保存一个历史版本,表格数据公开可信任,运行在一个无法关闭的公共网络里。

智能合约就像是 Excel 的函数功能,它是数据仓库的管理员,负责执行代码更新数据。

深入了解我们会发现,web3 从数字货币开始发展,形成了一个跟现实世界对应的加密经济(Cryptoeconomics)。这个经济体跨越全球,汇聚不同国家地区的参与者和流动性,把个人发行、资产交易的门槛降到极低,同时 7 * 24 小时不间断自助运行。

2.1 数字货币交易

「Excel 表格」最容易处理的数据自然是数字,数字也最容易被定价、交易,所以区块链一开始的应用都是数字货币。

挖矿产业

数字货币是怎么产出的呢?我们都知道了 BTC 挖矿,这几乎就是印钞机。挖矿的背后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电厂、芯片、矿机、矿池。

我们介绍过挖矿是一个算力竞赛,谁找到更便宜的电力、设计更专业的挖矿芯片、抢购到算力更高的矿机就能赚到更多的钱。这里每个生意的年利润都是数以亿计,国内虽然清退了挖矿产业,但并没有因此消失,而是迁移到了海外矿场。

钱包工具

数字货币存放在哪里呢?区块链钱包虽然叫钱包,本质是私钥管理工具。通过私钥计算出交易签名(类似口令),就可以操作「Excel 表格」上的账户数据。钱包有多种,网页钱包、浏览器插件钱包、桌面钱包,这类钱包大多是官方或社区维护的,代码公开。

不同区块链(公链)的钱包不能通用,手机钱包可以集成多个主流公链,方便使用,同时提供兑换服务、代用户参与项目众筹,赚取手续费。

还有硬件钱包,类似银行 U 盾,可以将私钥隔绝网络,售价几百一千人民币不等。

交易所

如何买卖数字货币呢?早期的时候,用户可以银行转账到交易所,挂单买卖 BTC,交易所从中赚取手续费和提现费用。这跟股票交易是类似的,不同的是交易所不止一家,BTC 有价格差和汇率差。

交易所也像传统券商一样提供融资,但并没有与之相符的投资者保护,普通账户随便就可以开启 100 倍的杠杆,市场一旦风吹草动,常常就会听到一夜爆仓清零的故事。

ICO 发币

交易所不只提供 BTC、ETH 交易,还可以给区块链项目发行上市。2017 年的 ICO(首次货币发行,类似 IPO 的公开募股)热潮让交易所赚得盆满钵满。一个区块链项目不需要任何实际产品,只要 PPT 一发,找大佬站台,再交点钱就可以在交易所上市。

在牛市狂热下,2017 年全球数字货币交易所的整体年收入已经超过一百亿美元。ICO 的狂热引发了行业监管,法币交易、ICO 就被陆续禁止了。

币币交易

这时候交易所已经有上百种数字货币交易了,禁止法币交易显然不能阻止投机者十倍百倍的暴富梦想。

不能使用法币交易,那数字货币是不是也可以当作计价货币呢?于是交易对从 ETH/CNY 变成了 ETH/BTC,也称为币币交易。

但是用价格波动的 BTC 作为计价单位,就像拿 BTC 去消费一样,今天还能买 1 个披萨,搞不好明天只能买 0.5 个了。

这种计价方式适合数字货币之间的兑换,但不符合人们买入卖出的需求,交易市场需要一种价格稳定的数字货币。

信托稳定币

这时候有人提议:「我来发行一种跟美元挂勾的数字货币,每当有人在我这里存 1 美元,我就发行 1 个数字货币,跟美元 1:1 购买和赎回」。

这就是 USDT、USDC 这类稳定币的发行模式,信托公司宣称每 1 个稳定币背后都有 1 美元作为储备金,信托公司从中赚取储备金管理收益和赎回手续费。

信托稳定币迅速成为了交易所首选的交易代币,也成为了人们参与数字货币的出入金工具。

如今信托稳定币的流通量已经超过了 1000 亿美元。除了交易所,现在也有一些黑灰产使用 USDT 交易,甚至一些 web3 团队也开始使用 USDC 发工资。

为什么挂勾美元呢?早期也有挂勾人民币、日元之类的信托稳定币,但是在监管压力下,市场最终还是选择了国际通用的美元。

OTC 场外交易

信托稳定币只接受美元兑换,非美元地区的人怎么参与呢?大部分交易所都提供 OTC 场外交易,交易所作为担保方,买卖双方可以使用当地的支付方式,一手交钱一手交 USDT。

虽然有些国家清退了数字货币交易所,但无法禁止这种场外交易,一些大额的场外交易也常常在小圈子私下进行。

加密经济的开端

这一切的开始仅仅是「Excel 表格」 的数字游戏,有人用笔记本电脑挖过矿,有人用 10000 BTC 买过披萨……随着数字货币一次次进入大众视野,这个数字游戏有了更通俗的说法——炒币。

大部分围观者的理解都止于此——「什么都能炒,房子、鞋子,现在数字也可以炒了」。但这只是加密经济的开端,接下来的事情开始变得复杂,需要数学公式、需要金融理论,「Excel 表格」上开始出现一些新奇的东西。

2.2 DeFi 去中心化金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时的「Excel 表格」 能做什么。

有一行数据记录了挖矿产出的数字货币;人们通过钱包管理自己的表格数据,可以转账给其他钱包;任何人都可以新建一行数据,发行一种代币;有公司新建了一行数据,发行了跟美元挂勾的数字货币。再加上交易所的角色,这就像是现实世界映射在数字世界的银行和股票市场。

但最频繁的交易行为依然只能在中心化交易所。ICO、融资这些跟「Excel 表格」也没什么关系。

中心化交易所就像是私人钱庄,客户充值、提现的时候才需要更新「Excel 表格」上的数据。早期缺乏监管,交易所坐庄、造假、失窃也是常有的事,成为了主要的收割场所。

人们不再信任交易所,但又不得不用,于是开始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区块链带来了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是不是也能实现去中心化的交易所呢?

DEX 去中心化交易所

传统交易所的交易模式是一种订单簿模式,买卖双方提交目标价格和数量,交易所在中间撮合双方的交易。

最早的去中心化交易所也是采用了订单簿模式,但是区块链的交易太慢太贵了,市场价格瞬息万变,无论是交易体验和效率都很难从中心化交易所吸引用户。

于是有人提出新的方案——恒定乘积做市商模式。

假设现在有两种币需要交易,BTC 和 USDC,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着汇率关系。把等值的 BTC 和 USDC 放入天秤两端,保持绝对平衡,如果想拿走 BTC,就必须按汇率计算放入一些 USDC,反之亦然。

任何数量变动都会影响汇率。这时候 BTC 变少,USDC 就变多了,同时两端依然是等值的,也就是 BTC 升值了,USDC 贬值了,最终汇率变化就体现在价格上。

这样的交易模式解决了订单簿需要管理大量订单状态的问题,不再需要第三方撮合交易。这个过程完全自动化,7 * 24 小时运行,成为了主流的 AMM(自动做市商)机制。

去中心化交易所也可以自由创建交易对,只要有人把币放到天秤上就可以交易了,也就是说,去中心化交易所实现了无许可的 ICO。

流动性挖矿

新的问题是,交易对里的币谁来提供呢?没有流动性是没有价值的,于是交易所设计了一种激励机制吸引用户注入流动性。

去中心化交易所首先会发行一种代币,只要当做市商注入流动性就会得到代币奖励,你可以把代币看作是交易所的股份。

更重要的是,交易所会提供一个存币生息的理财,这个年化利率有多高呢?刚上线的时候可能高达 10000% 以上,这让参与者为之疯狂,只要挤破头冲进去,可能就是两天本金翻倍。

这就是 DeFi 中常见的「流动性挖矿」,提供资产流动性以博取高收益,同时你要承担两种币价下跌的风险。

在这个过程中,交易所代币在不断增发,同时年化利率也不断下降,直到有人不满意收益就会开始卖出,卖出导致价格下跌,如果年化利率不足以弥补价格下跌的损失,又会引发新一轮的卖出……

越早期参与的人越容易回本,后期参与的人常常被埋在价格下跌的踩踏里。

借贷

区块链上已经可以发行和交易了,那可以借贷吗?

借贷需要建立资金池,首先向市场提供活期存款服务,吸引流动性。活期存款意味着不需要撮合借贷双方,随借随还,让后续的计算变简单。

有了资金池就可以放贷,但是区块链上没有征信,只能抵押贷款,而抵押物又是数字货币,为了避免数字货币下跌导致存款本金和利息损失,抵押物的价值需要大幅打折。

有人会问,既然有钱我为什么还要借呢?因为有些资金可能是作为固定资产,抵押借款就可以释放这部分资产的流动性,比如借款人可以抵押 2 BTC 借出 10 ETH,而不需要卖掉部分 BTC 换成 ETH。

存款利息、贷款利息、抵押比例是谁定的呢?和去中心化交易一样,去中心化的借贷也有一套计算公式。

这些数值是市场调节的,如果某个数字货币被借出去了,流动性减少,存款利率就会上升吸引更多的流动性,同时贷款利息也会上涨,进而抑制借款的需求,慢慢利率就会下降到市场合理水平。

借贷释放了资产的时间价值,这本是对借贷双方都是有利的行为,但 DeFi 怎么可能缺少炒作呢?借贷平台通过发行代币吸引参与者,为了收益最大化,投机者不断循环借贷,这时候的借贷就变成了加杠杆的工具。

抵押稳定币

前面的借贷是数字货币的借贷,另一种稳定币的借贷,称为抵押稳定币,也是跟美元等值。

这和信托稳定币不一样,前者有美元作为储备金,而抵押稳定币背后是价格波动的数字货币。

数字货币作为抵押物同样要打折。比如你用总值 100 美元的 BTC 去抵押,只能借出 50 美元的稳定币,当 BTC 下跌接近 50%,系统就会触发清算流程,卖出你抵押的 BTC 以保证稳定币价值。

借出抵押稳定币去做什么呢?在现实生活,人们借钱扩大生产,但在 DeFi 里,借钱都是为了加杠杆,为了赢更多的钱,更多的钱从哪里来,这并不是投机者关心的事情。

算法稳定币

交易、借贷都需要稳定币,这是一个经济体的基本需求。

我们都习惯了人民币的稳定,其实人类历史上从来就没有稳定的货币,只有交替的政权。

我们给子孙后代传承财富想到的也是黄金(现在也有人选 Bitcoin)而不是法币,第一目的不是升值,而是为了保值,也就是稳定。

信托稳定币始终需要依赖第三方机构,一旦监守自盗是毁灭性的,所谓的稳定币也就变成假币了。

抵押稳定币需要大量的、波动的资产作为抵押物,这导致采用率无法跟信托稳定币相比。一旦出现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抵押稳定币是有可能破产的。

这时候就有人试图通过数学公式来创造稳定币,称为算法稳定币。

算法稳定币的机制多种且复杂,简单归纳是试图扮演「中央银行」的角色,用算法自动化干预市场,升值了就加大供应,贬值了就减少供应,这过程中利用债券、抵押利息等等方式驱使人们主动在市场套利,以实现价格趋于平稳。

在牛市的时候,项目在发币,投机者在套利,还能存币获得高额利息,所有人都很开心。

这剧本是不是有点熟悉?持续的高收益是违反市场规律的,在熊市来临的时候,抵押的资产价格下跌,市场信心不足引发抛售,这就导致稳定币及其衍生品不断螺旋下跌……

现阶段为止,各类算法稳定币没有一个能获得成功。有人认为算法稳定币是 DeFi「皇冠上的明珠」,不断失败,人们还是绞尽脑汁为之前赴后继。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帮民科在造永动机,任何稳定的系统必须依赖外部源源不断注入的能量,信用货币是不可能脱离现实凭空产生的。

自给自足的空中楼阁

DeFi 热潮从 2020 年夏天开始,除了交易、借贷,传统金融的保险、期货、期权等等工具和衍生品也陆续被搬到区块链上。

尽管如此,DeFi 目前只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空中楼阁,在现实世界里,金融是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而 DeFi 的一切都是用于提高炒币的效率。

DeFi 也是黑客攻击的重灾区,DeFi 的安全性只能通过一次次的黑客攻击来检验提高。原来「代码即法律」不是指开发者,而是黑客。

我们可以说 DeFi 仍在早期,由于区块链技术和监管滞后,它的影响局限在「Excel 表格」里,跟现实是脱节的。又或者,DeFi 只需要专注在「Excel 表格」,静静等待更多事物进入这个世界?

2.3 数字内容和生产关系

我们前面讲到的数字货币交易、去中心化金融,都是围绕数字展开的猜想与证明,这过程就是在证明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密码学、挖矿、能源能否支撑一个信用体系?区块链能否实现银行、证券,乃至完整的金融系统?

现在的难题可能是:区块链能否和现实世界的生产融合?能否改变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能否改造当前的互联网?

开发者对「Excel 表格」的运用,开始从单调的数字扩展至想象空间更大的数字内容。如果所有权 + 数字 = 数字货币,那么所有权 + 任意数字内容 = ?

NFT 非同质化代币

大众对 NFT 的印象来自数字收藏品,一张猴子图片价值百万美元,让人感觉新奇又荒诞,但这只是 NFT 最简单、直观的应用。

NFT 实际上也是一种代币,一种可以储存独特信息的代币。

图片是怎么变成 NFT 的呢?我们可以把 NFT 看作是「Excel 表格」上的一个单元格,但它的格式不再是数字,而是文本。在这个单元格记录 NFT 的标题、序号、文件链接、所有者(钱包地址)等等信息,一个 NFT 就制作好了。

图片储存在哪里呢?我们看到 NFT 记录了一个文件链接,这是原始文件的网络位置,链接背后可以是一篇文章、一张图片、一张音乐专辑、一段 NBA 视频。

因为区块链的储存成本太高,所以只能把原始文件储存在区块链之外的「网盘」里, NFT 只记录文件链接。这个「网盘」并不是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盘,这个后面再讲。

NFT 怎么转让呢?除了所有者地址,NFT 记录的信息都是无法修改的,所以当你买了一个 NFT 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你的钱包地址填到了所有者地址那一栏。

所以我们看到,NFT 是一个灵活的数据容器。它可以指向任意数字内容,图片视频、域名、音乐会员、活动门票……都可以是 NFT。

讲完 NFT 的原理,我们再回到实际应用,NFT 目前应用基本集中在艺术收藏和社交头像。

艺术收藏很容易理解,艺术作品的手稿成为了收藏品,但是数字内容是没有手稿的,难道就没有收藏价值吗?所以通过 NFT 就可以确定数字内容的原件,重新汇聚价值。

头像 NFT 的火爆是因为它的社交属性,越贵的头像 NFT 越能代表身份象征,它就像是社交网络的劳力士。

社交属性带来社交流量,头像 NFT 是附带病毒传播的自营销,头像可以让好友、粉丝们看到,这就引起更大的关注、更高的价格,成为猎奇的新闻。

音乐 NFT 也在发展中,主要是小众的独立音乐人在参与。他们把音乐 NFT 作为一种实验性的发行渠道,集出版、销售、传播、收藏、投资于一体,给一些先锋的独立音乐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入。

NFT 连接了内容创作者和内容消费者的交易行为,这也许会产生一些有意思的化学反应,我们留在后面再开一些好玩的脑洞。

接下来我们看看比数字货币、NFT 更复杂的一些应用。

GameFi 游戏化金融

这个词一听起来泡沫味道很浓,它还有更诱惑的解释叫 Play to Earn,边玩边赚。玩游戏怎么赚钱呢?

比如宠物养成游戏。宠物也是一种 NFT,具有稀有属性。宠物的成长、战斗可以获得代币,代币用于升级、繁殖宠物。代币、宠物都可以卖出赚钱。

类似传统网游的交易市场,有人卖装备、道具,有专业的打金(游戏赚钱)工作室。区块链游戏同样可以打金,而且机制加入了代币、NFT,投机赚钱的诱惑更强了。

在传统网游里,通过游戏赚钱的玩家只是少数,他们和免费玩家、付费玩家共同组成了整个游戏社区。而区块链游戏里所有玩家都是为了赚钱,更尴尬的是,这些游戏并不好玩,游戏性和体验都类似十几年前的网页游戏,勉强可以归类为益智类游戏。

这时候整个游戏就变味了,当所有人都是为了赚取高收益,那钱从哪里来呢?一旦资金流入下降,游戏的生命周期也就开始走向末期,那些尝到甜头的投机者早已开始寻找下一款赚钱游戏。

X to Earn

Play to Earn 逐渐演变出各种 X to Earn 的营销概念,比如 Move to Earn,边运动边赚钱。

有一款跑步赚钱的游戏,玩家抢购跑鞋 NFT,安装 App 去跑步可以获得代币,代币可以卖出,也可以升级鞋子、制作新鞋子。

早期玩家每天跑步就可以日入过千美元,这收益听起来就让人感到害怕,不清楚的还以为跑步去拯救世界。

这明显也是不可持续的庞氏模型,所以我们对 X to Earn 的变种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当大家谈论的不是游戏体验、氪金而是回本周期的时候,这 99% 就是披上游戏外衣的资金盘。

但是 Move to Earn 也有创新的一面,很多人觉得它跟其他区块链游戏都是换汤不换药,但其实这里有一个本质区别,它关联了区块链的数据和现实世界用户的行为,之前的区块链游戏本身既无可玩性也没有现实价值,但在现实世界是有人为健身花钱的。

我们暂且不看庞氏模型的部分,是不是可以想象,如果找到可持续的激励方式,区块链结合现实世界就可以产生一些新的运行模式?

还可以说得再惊悚一点,从机器角度看,是不是通过某种方式在驱使人们去跑步?

DAO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

这是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新词,有人说它是 web3 的公司形式,有人说它可以实现公开透明、人人平等、完全民主。这听起来像是乌托邦。

我们看看如何建立一个最简单的 DAO。

首先 DAO 也是运行在「Excel 表格」上的智能合约,我们把它看作是一个钱包。

现在我们给这个钱包再加一把锁,通过其他钱包来控制,这个「其他钱包」的数量可以是无数个。

无数个钱包怎么控制单个钱包呢?我们可以给每个钱包发放投票代币,表决通过就自动执行。

假如总共有 100 个投票代币,超过 51% 同意以及 1/3 的投票率就代表通过。这时候只有我一个人,我拥有这 100 个投票代币。我提交一个提案增加一位 DAO 成员,提议给小明增加 50 个投票代币,我提案并同意,小明就获得了 50 个投票代币。

这时候小明提议买办公电脑,于是小明发起提案并同意,这时候投票率和通过率都是 50/150 = 1/3,然后我也同意了,这时候通过率就超过了 51%,转账就自动完成了。

这样看 DAO 是不是很像一个股份制公司?决策机制就是投票,拥有代币才能成为公司成员,投票权就是代币的比例。所有决策都需要投票通过才能执行,整个过程和记录都保存在区块链上。

再简化一下, DAO 是一个投票器,一个通过投票机制运行的智能合约。

DAO 的投票机制可以产生一些新的场景,至少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它可以是账本公开的公司组织、匿名的区块链项目、透明的私募基金,通过群体决策,并且成员往往都是互相不认识。

但我始终怀疑 DAO 的效率,因为我不相信松散的组织和人性,而创意工作往往是需要独裁的。

DAO 机制吸引的成员来得快,去得也快,大部分人不关心投票权,也不产出价值,他们只关心什么时候币价翻倍。

DAO 核心成员也需要与激励同等的监督,如果核心成员通过发币就可以获得不菲收入,那为什么还要埋头苦干呢?

智能合约没有容错性,人总会犯错,一旦产生了不可调和的分歧,投票机制很可能就瘫痪了。

如果真的有一种又高效又自由又透明又平等的方式早就融入现代公司制度了,也许 DAO 更适合那些非商业性的组织,比如维基百科、NGO。

生产、消费、平台的角色身份的模糊

到这里,区块链做的事情似乎发生了一些变化。NFT、GameFi、DAO 不能用单纯炒币来概括,虽然它们现阶段还是有很强的金融性质,但明显影响力更大了,也吸引了更多人的参与。

web3 项目都离不开经济模型,简单来说就是发行代币,项目赋予代币价值,用户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代币奖励,同时项目运行、用户消费需要依赖或者消耗这些代币。经济模型需要实现发行、消耗、激励之间的平衡,让系统可持续运行。

经济激励模型让各个角色边界变得模糊,储户也可以放贷,交易者也可以是做市商,创作者也可以是出版商,所有人都是打工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资本家,角色之间的转换是动态的博弈。

经济激励的模式也让价值分配变得更公平和透明,价值分配规则写在代码里,没有人能更改、抵赖。平台的利益也就是持份者的利益,而任何人都可以是持份者,平台角色也就被稀释了。

那项目方是什么角色呢?理想情况,项目方只是一个婴儿时期的保姆,早期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最终项目会不断进化成长,通过社区自动运行下去。

自动化运行的方式虽然是人类创造的,目标也是人类制定的,但从机器角度看,机器也是在利用人性,通过各个角色的博弈让机器永久运作下去,这是它的基本使命。

假以时日,AI 结合区块链会不会写出人类都看不懂的代码,改变现在人类社会运行的机制呢?这是一个有意思又细思极恐的问题。

2.4 加密经济的价值捕获

加密经济的繁荣和现实社会的期望就像是跷跷板,一头下去的时候,另一头就会翘起来。很明显,加密经济是正在翘起来的那一头。

从法币的角度看,Bitcoin 惊人的涨幅都是一轮又一轮的投机者炒起来的,但在 Bitcoin 的角度,BTC 的数量从来就没有变过,而是现实世界滥发货币导致法币贬值,使这些价值不断被 Bitcoin 吸引、捕获。

同样是手机里的一张图片,为什么 NFT 图片可以这么贵?过去的互联网一样可以实现买卖数字作品,但远不如「Excel 表格」来的直接和高效,后者可以让价值无限聚焦到一个点上。

市场交易就像用钱投票,经过足够多次的交易,数字内容最终会流向最能体现它真正价值的地方。

把 web3 看作一座城市,区块链的计算能力、储存空间、网络带宽就像是土地,土地上可以储存各种各样的数据,但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只有价值足够高的数据才能持续储存在这块土地上。

同时城市版图可能会扩张、现实世界更大价值的数据可能会被吸引进来,继续提升整个城市的价值和吸引力。

3. 试图建立全球共享的数据库

了解了 web3 各种花式的上层建筑,现在我们再来细探 web3 的底层基础——「Excel 表格」。

其实所有的互联网服务背后也有「Excel 表格」,邮箱、聊天、购物……这些数据都需要储存在各个互联网公司的内部表格里,这些表格有个专业名词叫作数据库。

「Excel 表格」也可以看作是数据库,一个全球同步、任意读写、无法篡改的数据库。

我们在上一篇文章提到过,区块链的性能、开发效率、用户体验都存在非常多的挑战,一项技术从萌芽到成熟的过程就会诞生一系列基础设施,比如过去的浏览器、域名网址等等。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 web3 的一些基础设施。

3.1 区块链平台竞争与扩展

之前一直在说「Excel 表格」,但我故意跳过了一个细节——「Excel 表格」并不是唯一的。每一个区块链(公链)就是一份表格,它们之间的数据不互通,格式还不一样。

公链

公链指的是以 Ethereum 领先的区块链平台,就像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区块链平台也有不一样的系统,它们互相学习、竞争。

除了良性的竞争,还有一种激烈的竞争方式——直接复制 A 区块链的代码和数据做一个改良版 A1 区块链,这种情况就叫分叉。

Bitcoin、Ethereum 都经历过分叉的事件,因为复制的数据都是一样的,意味你的钱包、数字货币也凭空多了一份,这比印钱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但新复制的区块链需要强大的资金和社区支持才能运行下去,这种分叉最终沦为了收割的工具。

真正有创新的是那些根据应用场景重新设计的区块链。今天公链的数量已经不止 100 个,主流使用的也超过了 10 个,但这些区块链的技术、数据、钱包等等都是互相独立的。

随着 DeFi 兴起,人们开始有跨链转账的需求,这就需要打破区块链的割裂状态。

跨链桥

跨链桥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块链之间建立资产流通的通道。

常见的资产跨链是先将 A 链的资产锁定了,然后在 B 链创建等值的资产。这时候 B 链流通的实际上是一个赎回凭证,核销凭证可以解锁 A 链资产,资产就又跨回来了。其实真正的资产并没有转移,只是价值转移了。

锁定后赎回是一种笨方法,黑客攻击跨链桥的事件层出不穷。目前的跨链桥还是以资产为主,更好的跨链应该要实现数据的互通和操作,安全性互不影响。目前已经有一些实验方案,但仍然需要时间验证。

Layer 2 / L2 二层网络

公链除了外部竞争,内部也有扩展的问题。区块链的性能低下并不是设计缺陷,它是去中心化、安全性、可扩展性之间的取舍。但不是放弃扩展了,而是通过分层设计解决。

目前最主流的方案就是把「Excel 表格」的数据分开,重要的数据保存在大表格,称为 Layer 1;需要性能的应用运行在各种小表格上,称为 Layer 2,然后通过算法把小表格的数据同步到大表格。

分层设计是计算机的基本设计思想,从芯片设计、操作系统、软件开发都可以看到分层设计的实践。一层不够就再来一层,越底层就越无感,越上层就越易用,最终用户使用的都是基于最上层开发的应用。

3.2 账号、应用、数据

数据库并不是一个直接面向用户的部分,比如我们使用 App 发微博,输入的内容经过应用处理才会储存在数据库,看到的微博也是应用读取的数据库内容。

web3 提供了一个共享的数据库,用户、开发者使用起来是怎样的呢?

DID 去中心化身份

今天我们使用各种网站、App 都需要重复注册账号密码,因为不同互联网公司的数据库都是私密的,你不能用淘宝的账号去登录微信。如果区块链的数据库是共享的,是不是意味着可以一个账号通用呢?

可是区块链上并没有账号,而是钱包。由于不止一个区块链,用户在不同区块链平台也需要重复注册钱包,本来管理钱包已经非常麻烦了,让用户管理 10 个钱包显然是不现实的。

DID 去中心化身份,是一种通用账号的构想,由用户控制,不需要在应用内注册,而是应用向用户请求授权获取信息。

DID 可以关联钱包,提高钱包地址的识别度。钱包地址类似电话号码,DID 可以在区块链上建立一个「全球通讯录」,记录用户名和钱包地址,使用钱包地址的地方都可以用户名代替。

除了关联钱包,还可以关联你拥有的任意的数字内容,甚至是已有的互联网数据。比如 NFT、微博、Twitter 账号……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关联到一个 DID 账号上,成为你的数字身份,而不是散落在各个地方的钱包、网络账号。

表面是关联,实际上你也在证明关联的钱包、NFT、账号都在你的名下,基于密码学原理保证结果是可信的,不需要第三方给你盖章。

DID 还需要达到网络账号注册的流畅体验,降低使用门槛。用户不再需要理解什么是助记词、私钥、签名,同时手机号、邮箱、指纹、面容识别这些认证技术也不应该被抛弃,DID 需要在安全性和易用性找到平衡。

DID 可以成为 web3 的入口,带来大规模的用户量;现实世界的身份和数字世界的身份可以自由地聚合在一起,形成个人信用,带来新的应用场景。

听上去 DID 非常美好,但是它依然有区块链上一个普遍的问题——容错性。普通的网络账号被盗了你可以冻结、申述找回,但是 DID 密码泄漏了,你可能连证明被盗都做不到,因为你能证明是你,全靠 DID 密码。

目前 DID 还处于摸索的实验阶段,主要实现了关联地址、NFT 的功能。

DApp 去中心化应用

数据库就像是一个应用的底座,如果把底座抽离了,那应用会变成什么样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 web3 应用几乎都是网页版,操作也非常繁琐,为什么没有出现大量的 App 应用呢?

使用应用的第一步是登录,但是 web3 是没有账号的,应用方不能要求用户输入钱包密码,因为谁知道密码谁就控制了钱包。

解决方案是需要一个能运行钱包的软件,同时应用方可以唤起这个钱包请求用户授权。

桌面浏览器是一个合适的环境,我们把浏览器看作是系统,网页和浏览器插件是系统上的软件,软件之间可以互相唤起。

钱包运行在一个浏览器插件上,用户打开 web3 应用的时候会询问用户唤起钱包请求授权登录。

比如转账,应用方会唤起钱包插件,预填转账的信息,请求用户确认,钱包负责提交到区块链上,应用方就静静等待结果完成。

这个过程中应用方无法单方面读取和写入区块链里的用户数据,因为无论应用的操作多复杂,最终都需要回到钱包插件让用户确认。网页代码都是浏览器负责运行的,甚至也不需要服务器。

这种数据读取和写入都储存在区块链上,没有数据库、服务器的应用就被叫作去中心化应用 DApp。

但是真的没有依赖中心化的服务器吗?

首先网址域名就是中心化的系统,网页也需要存储在服务器上才能被浏览器下载运行。

应用方、钱包读写区块链数据也需要依赖中心化服务器,因为直接读取区块链数据的成本太高了,大家就共同使用第三方的代理服务,类似一个中间代理人。

把 web3 应用叫作去中心化应用是奇怪的,叫无数据库应用可能更合适。

虽然使用体验下降了,但值得肯定的是,用户和应用方变得平等了,用户不再属于一个封闭的平台。用户可以自主切换到另一个类似的应用上,账号、数据都不需要迁移,因为底层的数据库都是同一个。

去中心化储存

web 应用除了数据库还需要硬盘。

微博头像并不是存储在数据库里,而是储存在电脑的硬盘上,然后数据库记录的是头像文件在硬盘的位置。是不是似曾相识?这个跟 NFT 图片的存储原理也是一样的。

NFT 的文件储存需要满足两点:无法篡改、永久保存,否则 NFT 也就失去意义了。

存储文件的网络服务叫网盘,但其实这世界上并没有网盘,只有别人家的电脑,网盘实际上就是网络公司的电脑——服务器。网盘是无法实现上述两个要求的,清除文件、账号封禁、甚至公司倒闭都是可能发生的。

去中心化储存是一种把文件分散储存在别人家电脑的方式,一份文件越多人下载,它分散储存的数量就越多,并且通过文件的数字指纹作为下载链接,以此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电脑给陌生人储存文件呢?因为提供储存空间可以获得代币奖励。只要支付一定的代币,就可以让文件储存在足够分散的电脑上。

追求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同时,性能就会大打折扣。一张图片可能需要十几秒才能完成下载,这完全不能满足正常的 web 应用需求,所以现在 web3 应用使用去中心化储存的时候,往往也借助中间代理人加速下载。

也有人担心去中心化储存出现非法内容,导致被封禁。这是没有理清楚协议层和应用层的区别,去中心化储存是协议层的技术,就像网址也是一种技术,并不会因为有非法网站而导致拉闸断网。

Oracles 预言机

Web 应用除了数据储存,常常也需要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

比如要自动转账价值 10 美元的 ETH,区块链执行的时候需要知道当前 ETH 的价格。向区块链汇报现实世界数据的机制就叫作预言机。

谁能保证这个数据准确呢?有一种做法是读取尽量多的数据源,然后选择尽可能准确的数据,比如 ETH 的价格,读取了足够多的价格数据之后,从中取中位数。

目前预言机主要读取的是报价和随机数,DeFi 应用常常使用到价格数据,NFT 发行、区块链游戏的机制都需要用到随机数。

Zero-knowledge proof 零知识证明

最后我们说说数据隐私的问题。我们发现,不管是区块链的数据库还是去中心化储存,这里面存放的数据都是公开的,这并不符合 Web 应用的大部分场景。

什么是零知识证明?看英文会更容易理解,Zero-knowledge 应该翻译成「零泄密」,这是一种复杂的数学方法,可以在不泄漏信息的情况下证明信息是真的。

换句话说,可以借助加密证明代替原始信息。比如实现匿名的数字货币,用户的交易信息、地址都是隐藏的;比如资产证明,不需要提供交易流水,只需要提供资格通过的证明。

但这样还不能完全解决区块链的数据隐私问题,零知识证明更复杂的场景还在探索。比如 DID 去中心化身份也需要实现身份验证的隐私问题。

今天区块链数据库上的数据仍旧是公开的,只要其中一笔交易和你的身份关联,就意味着所有串联起来的交易都可以追溯到你。

数据隐私依然是 web3 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是吃力不讨好那种。

3.3 达到互联网应用的可用程度

虽然现在 web3 发展出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和应用,但仍远远达不到互联网应用的可用程度,处处都是绕不开的坎。

建立全球共享的数据库,在开发者看来这是一个纯粹、天真的理想。对比互联网的信息孤岛,这个共享数据库就像是数字世界的巴别塔,吸引一拨又一拨的开发者投身其中。

这是人们从未建造过的新事物,过去世界上从来没有一样物件是固定数量的,也没有一根全世界共享的记事绳子。对新事物批评是容易的,但也可以保持观察和想象。

4. 好玩的 web3 脑洞

如果前面提到的问题都解决了,这个全球共享的数据库可以做一些什么好玩的事情?

以下是一些脑洞,它是演绎的、脱离经验的,大概率是错的。

4.1 开放的游戏世界

我不认为单纯的区块链游戏会成功,优秀的游戏体验必然是大厂制作、中心化运行的。

回想起梦幻西游、魔兽世界,这些角色网游就是一个完整的社区,有普通玩家、氪金玩家、彩票、刷副本、装备、职业商人、打金工作室等等,还有各种的社交系统,成为了一代人的记忆。

试想一下,将游戏世界里的金币 Token 化、装备 NFT 化,这会带来更加真实的虚拟游戏世界。同时利用跨链能力还能从 A 游戏穿越到 B 游戏,玩家可以保留身份在不同的游戏世界中穿梭(看过刀剑神域、头号玩家的话应该能想象到)。

这样的游戏世界可以更接近现实世界,它们是同一身份在不同世界的展现。

4.2 全网搜索引擎

今天社交网络平台的内容是不对搜索引擎开放的。如果数据库是共享公开的,是不是可以实现一个真正的全网搜索引擎呢?

同时用户可以选择内容允许被搜索,获得一定的收入分成,整个过程自动结算。

4.3 高效的金融社会

资金合理的流动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假设监管、法规都完善了,个人、团队是不是可以低门槛地获得合理的融资?

假设导演小策向粉丝众筹拍摄电影,方式是发行电影的 NFT,NFT 除了收藏还可以参与票房分红,并且创作者可以在每次 NFT 交易中抽取一定比例费用(类似版税)。

4.4 音乐 x NFT

数字专辑也是一种 NFT,并且是限量的。它可以代表粉丝的购买行为、专辑的收藏价值、粉丝圈子认证、演唱会的优惠资格。

对独立音乐人来说,NFT 用一个购买按钮连接了创作者和消费者,消费者不仅仅是粉丝,也可以是投资者。

如果 NFT 给创作者带来足够高的收入,内容就可以免费传播,反哺 NFT 价值和创作者的影响力。

4.5 社群 x NFT

社群的运营常常有发放勋章的激励模式。

比如生财有术知识星球,在社群里发表精华内容可以获得一枚龙珠,龙珠可以交易转让、加入龙珠俱乐部、专属的线下见面会、获得孵化项目的分红。

这跟前面提到各种 NFT 场景非常像,只不过还是依赖人手记录,如果换成龙珠 NFT 会更灵活好玩。

4.6 内容创作 x NFT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需要或者值得付费的,比如写作。

web3 也有写作平台,文章永久保存,同时也是 NFT。这个 NFT 并不是文章的所有权,它更像是作者的亲笔签名,也代表了读者的赞赏行为。

这个 NFT 可以做一些好玩的事情,比如组建读者群、自动发放读者回馈、参加线下见面会。

在 web3 来看,订阅关系、点赞评论也可以是 NFT,它不需要有交易属性,它的作用是被验证。

读者可以自由切换阅读的平台,订阅关系是不变的,只要读取账号下的 NFT 就可以知道订阅列表,作者也可以汇集各个平台的所有点赞、评论。

NFT 首先是数字内容的正版化、金融化,赋予价值和流动性。它还可以代表行为状态、社交关系,根据不同场景具有实用价值。

4.7 不可转移的 NFT

上面说的都是可转移的 NFT,随着 NFT 代表更多的身份状态,一些状态是不应该转移的,比如学历证明,邀请、租赁关系。

DID 账号成熟之后,NFT 就是挂在账号上的证明,这些证明就丰富了你的用户身份。

当用户身份丰富到一定程度,信用就形成了,有信用就不需要抵押。

比如你可以在 DeFi 项目里信用贷款,按时还款还能获得一个还款 NFT,继续增强你的整体信用,并且这个信用是不分国界的。

4.8 没有 web3

有泡沫是好事,技术创新总是要经历期望破灭再价值回归。

最理想的结局是没有人聊 web3,就像过去互联网发展也没有泾渭分明的 1.0、2.0。

web3 应该是分层的、低门槛的、技术成果叠加的,普通用户无感知的。

这里补充第一篇文章留下的 web3 线索,上文提到的经济模型、NFT、储存等等都跟内容创作有关,我们可以期待 web3 内容平台的成长。

img

5. 下一步是什么?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 web3 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然后呢?

对普通人来说,web3 再发展 10 年也不会影响普通人的生活,所以什么都不需要做。

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至少应该成为用户,去体验 web3 的产品和运营,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更进一步是学习研究,动手做一些东西,从中得出结论。

现在有太多的投机炒作、故弄玄虚,让 web3 成为了一个大杂烩。开赌场的人想尽办法捞钱;写代码的人希望建立新的游戏规则;韭菜希望币价一夜暴涨十倍;传统互联网的人对博傻行为嗤之以鼻;网络喷子看不懂又恨不得崩塌归零。

web3 是不是下一代互联网,我还是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它好玩。同时我相信自由的价值,因为社会的发展就是不断尊重、强调个人权利的过程。

文章写得很长,涉及的概念和技术也比较多,大部分都是粗浅带过,肯定也有不少错误,感谢阅读。